咨询师漫谈(4):青少年咨询中的常见误区
Happier现在大概有1/3的咨询都是儿童青少年咨询。相较于成年人来说,儿童青少年更加被动一点,家长会经常想要在咨询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很容易陷入一些关于心理咨询常见的认知误区。比如:
我不知道我家孩子在想啥,你帮我打听打听。
这是家长们常有的一个想法,家长很想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想什么,然后自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教育孩子,或者在家庭中做一些改变。但是孩子既然不愿意直接跟家长进行一个有效的交流,这就说明家里边或多或少有某些因素让孩子感到不安全,阻止孩子开口。孩子如果愿意和我们咨询师建立一个相互信任的关系与我们进行交流,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起到积极作用。但获得这样的信任的必要条件是我们的保密原则和对孩子的尊重。如果我们听孩子给我们诉说他们的一些想法和秘密,然后转头就出卖给了家长,那尊重和信任从何谈起?
孩子跟我们进行交流,诉说他们的一些想法后,如果能在我们这儿得到一个很好的反馈,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并且愿意做出一些改变的时候,他们可能会主动和父母进行一个有效的交流。
我们说的话孩子都听不进去,你帮我劝劝他。
这也是家长常常容易带有的想法,尤其是在孩子不愿去学校的情况下,家长非常担心耽误孩子的学习,耽误孩子的考试。但在这方面我们咨询师确实无能为力,心理咨询师最不擅长的工作就是劝人。首先,心理咨询师是和孩子在心理层面进行工作,我们不会在现实层面去给予过多的干预和指导;其次,我们在心理层面的工作,更多的也是去理解孩子,去给孩子一些心理层面的支持和涵容,我们不会去强迫、劝说、教育孩子。孩子的改变更多是由于孩子内在的动力而发生的,我们能做的是去帮助孩子发掘、意识到他内在的一些动力。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厌学处理起来比危机干预还要困难,因为基本每个人的身上都能找到求生的动力,但确实不是每个人的身上都能找到求学的动力。
此外,所有的这些改变都需要一个过程,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眼前的问题。
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家孩子就有问题了,只能拜托您了。
这也是家长们经常容易有的一个心理状态,面对孩子突然出现的心理问题,茫然不知所措,似乎孩子是被外界的某种病毒感染了一样,需要我们心理咨询师像医生一样来消灭这个病毒。但实际上正如开篇所言,儿童青少年是相对被动的,他们的情绪、行为、观念和人格更多地受到家庭的影响。看似突然出现的心理问题,很多都植根于家庭环境与成长经历之中。所以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与父母的工作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最近一本翻译自英国的治疗手册中介绍了一种用短程精神分析疗法对青少年中重度抑郁症治疗的模式,它需要两位咨询师平行工作,其中一位和青少年进行28次的咨询,另一位咨询师和父母进行7次的咨询。与父母进行工作的咨询师,一方面需要让父母作出一些调整,给孩子提供一些必要的支持;另一方面这位咨询师也会根据父母自身的问题给父母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这样的一个模式,我们也在考虑要不要进行尝试,但现实问题就是这个模式花费的时间、人力和金钱成本都会比较高,对咨询师之间协同的要求也比较高,可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大的调整。当然,这是后话。
在我们现在的咨询中,与孩子的工作和与父母的工作一般都是由同一位咨询师来进行。当然,具体的工作比例因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具体情况而不同。就我个人的理解:学龄前儿童的心理问题,90%都是和父母进行工作;小学生的心理问题,70%是和父母进行工作;初中生50%,一半和孩子进行工作,一半和父母进行工作;高中生的话70%都是和孩子进行工作;大学生的话,基本90%的工作都是和孩子独立进行的。似乎孩子越大越简单,不需要和父母工作了。但实际上是:晚了,和父母工作已经没什么意义了,唉。
我们家孩子状态有好转了,不用再来咨询了,谢谢老师。
在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中,影响治疗效果最大的一个因素就是患者擅自提前停药,比例高达69%。所以在医疗系统里,以前非常强调患者对医生的“依从性”和“顺应性”,而现在更多强调的是医生和患者要达成“一致性”,是一个合作的关系。在心理治疗中,这个问题也非常明显。提前结束咨询这一点可能由父母提出,也可能由孩子提出,这里面显而易见的动力是对正能量的向往,拥抱阳光;但还有一个不太明显的动力是对负面情绪的不接纳,对孩子负面情绪的不接纳,对自己负面情绪的不接纳。
孩子的心理问题表现出来的一般都是情绪和行为问题;但在这背后还会有一些认知和行为模式的问题;更深一点可能还存在一些人格层面的问题。对于青少年来说,情绪和行为问题可能通过两三次咨询就能得到比较明显的一个改善,但这个阶段认知和行为模式以及人格并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如果这个时候就结束咨询,切断孩子的心理支持,放回到原来的环境中,结果可想而知。认知与行为模式的改变,一般来说最少也需要10次左右。而人格的改变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如果是成年人,精神科医生很可能就直接下人格障碍的诊断,基本认为人格改变是不可能的;但对于青少年来说,我们认为人格还在一个发展形成的过程中,是可以改变的。
所以对于青少年心理咨询,我们不会把小的问题放大,我们会在给孩子提供足够心理支持的情况下,建议家庭成员做出一些调整和改变,让孩子自由地成长。这样可以把咨询的时间变得短一点,但是请注意我这句话里面的两个前提:一是确保孩子能得到足够的心理支持,二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动力发生了一些调整和改变。如果这两点没有办法达到,或者是说孩子已经有明显的人格方面的问题,我们会直接建议做长程的心理咨询,这一点希望能够得到各位家长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不同于上面提到的28+7的封闭结尾模式,我们现在采用的还是开放结尾的模式,但在家长或孩子想要提前结束咨询的时候最好先和咨询师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 To Be Happi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