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漫谈(1):高三考生心理建设
随着疫情趋于稳定,绵阳的中小学也陆续复课了,今年高考的时间也定在了7月7号和8号。咨询室这两周也接到了几位家长的电话,想要提升自己家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于是小助手就想写一篇文章,来介绍一下我们观察到的中学生,尤其是高三考生的普遍心理状态,以及针对高三考生如何进行心理建设的一点小建议。
仍然是由于心理咨询的特殊性,我们不可能拿来访的案例来进行讨论,所以我说服了我自己的表妹拿她的经历来给大家简单地分析一下。
我表妹是2018年参加的高考,在2017年下半年高三刚开学的时候,有天我舅舅和舅妈来我家,说到表妹的状态不是太好,很焦虑,有点抑郁,动不动就和父母生气,时不时地非常不想去学校,也经常生病。舅舅舅妈是在昆明工作,表妹整个高一高二平时住校,周末就和她的舅舅,也就是我舅妈的弟弟生活在一起。为了能在高三这一年给孩子更好的照顾,舅妈决定这一年就不出去工作留在绵阳。但好像这样一个举动起到的效果也不是太好,于是十一国庆节过后我开始每周日上午去表妹家一趟,当然不是给她做咨询,而是一半的时间给她辅导一下功课。一半的时间跟她随便聊聊天。这个过程持续了有两个多月,中途可能会有一两次中断,算下来也就是8次到10次左右。表妹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甚至她还能给她的同学提供一些支持,于是差不多在元旦之后,我就没有再去过了。一直到高考,表妹的状态都还可以,高考也是一个正常的发挥。这个过程当然不是一个心理咨询,很多心理咨询的相关条件和伦理设置都不满足,但却可以作为一个比较好的案例,让我们来了解高三考生所面临的一些心理困境,以及我们作为局外人,无论是我们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还是说我们的父母,能给孩子提供哪些帮助?
我们先来看一看我表妹她所面对的有哪些困境:
1.高考本身的压力。高考的重要性不用我来多说,尤其是在绵阳这样的一个环境当中,基本上所有的学生从上中学开始就承受着高考的压力。但是实际上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学生自己,都有一些过于夸大高考重要性的倾向,也把一个连续的人生过程强行地用高考切成了两段。无数人的经验都告诉我们这种对于高考和中学的态度是值得商榷的。
2.来自父母的压力。准确地说应该是与父母相关的压力,这部分压力一方面是源于父母,另一方面也是源于孩子自己。先说父母这一方面,在孩子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言行举止以及这背后或隐或显的一些观念都会给孩子造成非常大的一个影响,也会带给孩子很多压力、积累很多矛盾。于是当孩子面对高三这样的持续高压的情境时,很容易爆发出来。像我表妹的情况其实还是比较好的,我了解到的也就只是表妹觉得我舅舅平时比较喜欢和她讲道理、舅妈爱唠叨,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高考前的这个阶段,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支持就是能够意识到自身的焦虑,并且保持自身的心态稳定,越平常越好。这个时候的一些短期行为,无论你是给孩子鼓劲,还是跟孩子说不要在意结果,其实都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压力。像我舅妈这样专门回来照顾孩子高三的生活,当然,可以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支持,非常好,但是另一方面也会给孩子增加很大的压力。这里面的利害得失可能需要更慎重地权衡一下,如果不是非常必要,最好不要破坏平常的生活节奏。再来说说源于孩子的这一部分,即使父母这边做得非常好,孩子也可能会感觉到与父母相关的压力,因为很多孩子都会觉得,如果我高考考不好的话,对不起父母。这种观念的形成要追溯起来就非常困难了,基本是植根于我们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3.朋辈群体的相互渲染。另一个我在和我表妹交流的过程中发现的现象就是她同学的心理状况普遍不好。表现出来的是她们具有群体性的焦虑、群体性的抑郁、对一些老师感到绝望、甚至对接下来一年的高三生活感到绝望。据传,她们年级的同学有确诊抑郁症的,有尝试自杀的,有月考以后找她抱头痛哭的,有一起相约明年复读的……朋辈群体之间这样的相互影响加深了个体的焦虑,并且给解决问题制造了更多的障碍。在这个地方可能还需要提一下亚文化群体,在主流文化群体之外,有很多的亚文化群体,在青少年中最流行可能就是ACG二次元群体,在青年、中年中比较常见的如LGBT群体、SM群体、文艺群体、古风群体,也有一些非常恶性的如“蓝鲸”、“N号房”群体。这些亚文化群体都具有自身独特的一些特质,群体里的成员一方面能在其中获得某个层面的自我认同,一方面也受着群体的影响。同主流文化群体一样,这里面也有着很复杂的同化和异化的过程,我们也没有办法展开论述。但在与青少年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心里需要有这样的一个意识。
4.自我主观的无力感。面对以上各种压力的时候,孩子综合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无力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愧疚感和无价值感。这种无力感真的很恐怖,你想一下:父母没有办法理解我,学校老师没有办法给我提供支持,我要自己一个人面对高考,和好几十万人竞争,我自己的状态真的很糟糕,总是在犯一些不该犯的错误,身边的同学也都和我一样,找不到出路……OMG!!!!! 好像所有的这些让人绝望的都是客观因素,但是实际上这种无力感更多是我们的主观意识基于对客观因素的筛选和加工造成的。我们的心理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眼光、视线集中在哪个地方,当你的视线全部锁定在这些糟糕的客观因素上时,心态和结果都可能变得很糟糕,类似的现象在摩托车手的圈子里有个更直接的叫法:“死亡锁定”。
我们再来看一下在我和表妹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做了些什么:
1.情绪的释放。高三考生的日程是安排得非常满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在校外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而且这有限的时间基本都是在家里,始终都是被各种压力源所包围。没有一个可以宣泄自己情绪的时间、空间和对象。而我这样一个相对较远、有过高考经历,甚至有一点“隔岸观火、幸灾乐祸”的人能够比较平和地接纳她的情绪,并进行一定的反馈,这能够起到一个很积极的作用。但很遗憾,并不是所有的高三考生都能够有这样的一个时间、空间和对象,很多时候大家都需要完全靠自己来硬扛,而这也是在某种层面上我们心理咨询师存在的意义。
2.支持性的工作。在给表妹提供一些支持性的工作时,我很少能在她的学习上进行一些支持,因为当时我的状态是化学、生物所有的东西全部忘记了;数学难一点的题就做不出来;英语和语文有些地方她给我提一下,我能够恍然大悟;物理勉强还凑合。好在这也并不是我要给她提供的主要支持,因为知识点和解题技巧的教学有老师呢,她跟她的老师和同学一周有6天的时间在做这个事儿了。我更多的是给一点点小的技巧,和一点点自己高三与高考时的心理状态分享,能够让她明白她自己现在所处的一个阶段,后续可能的发展方向,以及她自己可以再做些什么。
3.视角的调整。还有一部分工作是我尝试给她引入很多新的视角,大学生的视角、工作后的视角、成长的视角、社会层面的视角、包括就作为高三考生能够在除了学习以外还有更多的一些视角。这些工作所起到的作用比起辅导她学习给她带来的益处相对来说要大很多。
然后我们再从心理咨询的角度审视一下我和表妹的工作看看有什么更多值得关注的地方。
1.关系与自我暴露。我跟我表妹这样的一个工作,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主要源于我和她之间能够建立一个比较好的关系。虽然是表兄妹,达成这一点也并不容易,因为我之前很长时间都是在外地,而她作为学生,平时跟我联系也挺少的,基本只是在每年的春节会见见面。所以在刚开始几次我去她家时她还是经常闷着头写作业,不带理睬我的。当然,因为毕竟是亲戚,所以我们的关系建立起来也不是那么困难。而如果是在一个正常的咨询关系当中,咨访双方要能达到一个相当的信任程度,是需要时间的。另一方面也因为是表兄妹的关系,而不是一个咨访关系,大家都比较了解对方,所以在整个过程中我用了很多的自我暴露,也就是我把我自己当时的一些感受,一些想法,一些做法告诉了她。这一点在咨询当中是需要非常慎重的,咨询师一般不会做比较多的自我暴露,因为这样的自我暴露很多时候是有侵犯性的,甚至对咨询是具有毁灭性的,弄不好会适得其反。但凡事也都不是绝对的,在青少年咨询中确实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暴露来建立关系,当然,咨询师需要非常慎重地把握好边界。
2.心理建设的长期性和系统性。可以看到,我跟我表妹工作了差不多10次,然后她自身的各种功能就开始起作用了,自身的状态开始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因为表妹的问题本来也谈不上有多严重,所以10次这样一个短程的咨询长度基本就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即使是我表妹,如果我只和她进行一次两次的一个接触、介入,也是很难起到效果的。此外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和舅妈有过一些交流,包括我、表妹、舅妈三方在一起的这样的一个交流(……饭桌上……不是咨询,聊天而已……)。这个过程中我更多地是充当一个“翻译”的角色,把中年人的话翻译给年轻人,把年轻人的话翻译给中年人,对家庭方面也做了一些调整,而这种系统性的改变,更能够起到一个比较好的效果。
3.问题处理宜早不宜晚。我跟我表妹是在高三的上学期来处理她自己心态方面的问题的。如果我们是到高三的下学期再来处理这个问题,难度可能就会大很多。所以高三考生的家长和同学们,如果想要给孩子或者自己进行心理建设的话,宜早不宜晚。孩子(自己)状态不好,压力大,不要让孩子(自己)一直坚持,不要只寄希望于“考完就解脱了”。如果坚持到高考前一个月,甚至是一周,实在坚持不了的时候再来寻求帮助这对大家来说都是非常大的挑战。这一点如果再铺开来谈的话,就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问题都需要及时处理:初中出现问题就不要往高中拖,小学出现问题就不要往初中拖,学龄前出现问题就不要等着上学了再去解决。“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这句话在对身体健康的理解中,已经被大家普遍接受了,但在处理心理健康的问题时,很多人其实还没有这样的一个意识。仿佛“忍一忍,坚持一下,就会好的。”但事实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并不是这样,有不少人坚持到自己的社会功能受到严重影响或者是心理问题已经躯体化,身体上出现了异常反应时,才来寻求帮助,这其实都是没有必要的。
最后我也把我自己当年参加高考时的一些心理建设上面的小技巧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对高三的同学们有一点帮助:
■ To Be Happier ■